泰益德微官网

新闻中心

news center

当前位置:首页 / 新闻中心 / 集团新闻

12

2015.10

— 编辑 —

来自本站

— 阅读 —

7573次
方城县杨集一初中举行“玉印楼”落成捐赠仪式


2015年10月10日上午10时,在方城县杨集乡第一初级中学举行了隆重的“玉印楼”落成捐赠仪式,著名企业家、益德智慧董事局主席王玉印,县领导李锡强、马伟、刘兰生、包明彦出席了仪式。仪式上,马县长充分肯定了杨集一中各项工作所取得的成绩,号召有更多像王玉印先生一样的义举。接着王玉印深情阐释了他报效桑梓,回报母校的善举。贾校长代表1200名师生致谢词,表达了衷心感谢之情,并表示将以此为起点,以作风建设年为契机,强力推进学校各项工作。

据悉,杨集一中始建于1959年。随布局调整于2007年迁建杨集乡官庄村,与原官庄学校合并。王玉印先生为杨集乡西桥村人,于1972-1974年期间在该校就读。

仪式结束后,王玉印接受了《大河报》记者的采访,深情回忆了他重回母校的三个阶段。记者了解到,在外打拼多年,对母校的思念一直深深牵绊着王玉印的心弦,多少次梦魂萦绕,又回到了那个承载着他少年时代艰苦与欢乐的校园。事业有成后,王玉印念念不忘培养过他的恩师和学校,曾于2000年特意回到阔别已久的母校。说起第一次回母校的经历,王玉印泪湿眼角。

上世纪末至本世纪初,改革春风吹拂着辽阔神州,祖国各地日新月异,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。城市里车水马龙,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。而王玉印看到的母校呢,还是当年他就读时那几间瓦房。这建于上世纪70年代的砖坯瓦房,因年久失修,矮旧的墙面破损严重,残破的瓦片有的已经斑驳脱落,墙角也裂开了大缝,教室的窗户没有玻璃,用一块一块的油布糊着。正值深冬腊月,破旧的母校像一位曾哺育过自己的母亲一样,在寒风中临立。又看到孩子们蜷缩的小手,冻红的脸蛋,顿时,难以抑制的酸痛涌上心头。当时他就决定拿出了自己的积蓄,对危旧教室进行修缮。并决心在异乡艰苦创业,今后一定为母校盖起宽敞明亮的教学楼。

2008年王玉印再次回到母校,悉心探望在校的老师。当时的办学条件虽然有了改善但是任然十分简陋,广大师生拥挤在危旧房屋内住宿、上课。这样的场景触痛了王玉印的心,再穷不能穷教育,再苦不能苦孩子。这次,王玉印下定决心要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回报母校,虽然公司发展初具规模,但是资金任然较为紧张,个人经济实力也有限,于是他联系教育局、县政府以及社会爱心人士共同出资捐建了四栋教学楼,并自己出资为学校修建了其中一栋教学楼。

      

     此后,个人事业虽然繁忙,但王玉印对家乡和母校的发展建设一直记挂在心,经常以各种形式为家乡养老、教育、文化等方面鼎力救助捐资。近年来,随着学生数量的增加,杨集一中的硬件建设日益成为学校办学发展的瓶颈,一二十名学生居住在仅有10平米左右的房间,广大教师极度缺乏办公场地。去年1115日,王玉印先生又回到了母校,看到学校没有大门,门前道路坑洼不平,围墙破败不堪,再一次慷慨解囊,捐资数百万建设玉印科教楼、建造学校大门、围墙及门前道路。

       2015年年初,学校门前十米多宽的柏油马路建成;930日,大方实用的学校大门和两米多高的围墙竣工;玉印楼于2015623日开工建设,历时近4个月的紧张施工,一座大气时尚、宽敞明亮,高标准、现代化的科研教学楼如期顺利竣工,该楼的交付使用极大改变了杨集一中的校园面貌和教学条件。在玉印科教楼落成典礼暨捐赠仪式现场,王玉印讲:“ 十年育树,百年育人;国之强,以教育为本。当前,为实现习总书记所倡导的中国梦,年轻一代的教育是关键。他表示,但做好事、莫问前程,是其长期以来一直坚持的人生信条,他本人和集团坚持发展不忘回报社会,10多年来热心公益事业,包括本次的捐建活动,本来就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。王玉印先生行善若水,心系母校,回报桑梓,正如他为学校所写的“关爱孩子,关爱未来,实践中国梦”、“立德、立言、立行”的两处题词,体现了他本人无私大爱的初衷,表达了对深厚师恩的深刻铭记,对莘莘学子做人、为学、行事的殷切期望,也深刻流露了他善行立身,养德泽福德精神世界。




   此典礼仪式,大河报记者全程跟踪报道,并于次日在《大河报》整版刊登了本次捐赠活动,方城古城报等媒体对本次典礼进行了报道。